2000年的北京春季书市已经过去了一个月,但人们对它的议论还时有可闻。书市至今一共举办了10年20届,如何回答“书价打折”“冲击书店”等人们一直褒贬不一的问题?如何评价已经成为首都人民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的书市?如何让它在新世纪办得更具新意和魅力?这是我们编发这篇“迟到”的报道的用意所在。
2000年4月26日——5月10日,第20届北京春季书市。从1990年创办至今,它已历时十年,共举办了20届。从一开始50余家出版社和书店参加扩展到现在400余家,从最初销售额在几百万元到现在的几千万元,从一个小小的书市到现在成为轰动京城读书人的节日,这个由市委宣传部、市新闻出版局、团市委主办的活动,已在春季引起了读者、出版社的格外关注。
此次书市历时15天,参展单位400余家,书的品种近20万种,逛书市的达70余万人,规模是历届最大的,引人注目的如三联、商务等大的书店也参加进来。据主办者介绍:距报名工作截止还差一个多月,出版社、书店的报名就差不多满了。今年为了顺应时代潮流,书市采用了一些新的售书方式:信息先行——网络公司的参与(亿国网站的网上,可以浏览书目),另外还有现场的荷兰式图书倒拍。但最吸引人的还是图书销售,书市那几天,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大门口,你随便就可以看到拎着大包小包买书的人。有位青海的游客买了3000多元的书,在书市专设的邮局寄走。一下花几百元买书的人不在少数。看来,价格便宜的确让人们变得慷慨了。难怪在这几天,很多原本要花在书店的钱流进了书市。那么,书店呢?它们会不会认为书市带来了书市冲击波?
比起书市,书店很少会打折,客流涌进别人家,书店的人岂不是要羡杀?
吸引顾客的优惠价格是真正的杀手锏,为什么有的书可以卖到2元?这是书市最吸引人也是最让人心生疑惑的地方。有人怀疑这里是不是给盗版书留下了空间。书市主办者的解释也许让您从此放下心:这里有一个体制上的问题。很多旧书虽然有市场,在书店里却不能够上架,但是可以到书市卖,只要做做挑拣就行。有的书店还到一些出版社发行部去按废纸买来。这样,当然就比较便宜。
出版社、书店、读者和书市主办者都承认:书市卖的书跟新华书店卖的书是有区别的,到书市买书和到书店买书也不完全相同,到书市去买降价书已成一种消费心理。去新华书店、图书大厦,是买信息;去书市,主要是买一些旧书。“不是质量不好,因为旧的也有不少好的品种。主要是学术性比较强的,比较偏的,论单位面积,书市的流通速度比店里快。”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不讳言去书市一个目的是消化库存,“我们不怕别人卖5元书,因为品种不一样。书市越规范,越会吸引正规的书店、出版社。”
随着书市的规模越来越大,有一种“书市冲击”的说法。书市主办者认为:“所谓的‘冲击’,肯定会有,看大家站在怎样的立场上。书市的主办者不是出版社,不是书店,没有利益驱动。这次新华书店系统中九个区店都来了,如果形成冲击,它们就不会来了。”
离劳动人民文化宫不远的北京图书大厦去年受书市影响较大,而今年书市对它的影响极其微弱。看来,不同的购书环境、服务、品种正在细分着市场。
“要说这里买了书就不到那里买书,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。”主办者说:“书店的销售当月有可能会下降,下两个月也有可能会有反弹。对图书的认识不要停留在一家一店,应有一种‘大文化’的观念。”
春季书市已经成了北京市民以及外地游客的一个固定节目,现在的书市还加进各种咨询、展览、演出等等,功能越来越齐全,已经成为一个文化亮点。它的影响越来越大,给市场设置的商机也越来越多,书市也不再只围绕“卖书”做文章。那么出版社能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?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此次就派出大量编辑,他们是让编辑来接触一下市场。所以,书市提供的不光是一个销售的概念,还是一个市场的概念。的确,这恐怕比很多市场调查都有说服力。
有人戏言:“出版业越繁荣,出版社的库存越繁荣,书市越繁荣。”这是一种短时间无法避免的现象。市场上不是没有需求,书店、出版社有库存,现在的新华书店是企业,不能无限地担当蓄水池了。显现的市场需求量和潜在的市场需求量是不一样的,新华书店由于资金的问题、同一选题的问题,不可能留那么多书,谁来消化呢?书市起了很大的作用。“消化库存、盘活资金、释放存量”,已经变成书市的一大功能。
书市还要继续办下去,而且要办得更有新意,更吸引人。主办者谈到了今后的改进措施:一是把时间缩短些。二是要对参展商的图书价格加以控制,展区里不得低于6折,特殊的书可以专门弄一个特价区。(也许是角度不同,不少读者表示:希望打折更多些,特别是实用的外语工具书和电脑书。)三是加强扫黄打非的力度。很多出版社和书店的共同声音是:如果书市越来越规范,就会吸引更多的正规书店、出版社参加。
书市是大家的,我们关注着它的明天。